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印發,將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并將農村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0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中國的“雙碳”目標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相關工作提供重要戰略契機。如何借助這一重大契機,實現“雙碳”目標,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村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重要課題。
一、“雙碳”目標的內在含義與“雙碳”目標的實現意義
首先,針對“雙碳”目標,應“解析其內涵,明確其意義”。
自1750年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活動引起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導致氣候變暖加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期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明確指出,全球增溫目前達到1.2℃,氣候系統變暖仍在繼續,極端天氣進一步加劇。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內,并努力將上升幅度控制在1.5℃之內,這促使世界各國開展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避免災難性后果發生。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將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次宣示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也體現了中國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注入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
然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工業化的快速擴張,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均給實現“雙碳”目標帶來巨大挑戰。中國應從國情出發,調整能源結構,降低對油氣的依賴,發展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制造業實現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逐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低碳、可持續發展。
二、“雙碳”背景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將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戰略契機。
農村能源是滿足農民生活、保障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環境的重要方面。中國的“雙碳”目標將助力農村能源結構加快轉型,在農村能源供給端實現低碳化、綠色化,在農村能源消費端實現高效化、減量化:在能源供給端,需推進農村能源供給結構低碳轉型。提高清潔能源占比,減少民用散煤使用量和生物質直接燃燒。要加快相關政策的制定并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企業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產業、人口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地供應可再生能源和推廣清潔爐具。
在能源消費端,需提高能效,降低農村建筑能耗。加快農房和鄉村建設現代化,提高農房設計建造的節能水平。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政策,采取相應措施,解決農屋保溫采暖、通風采光等問題,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中國“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融合體現在能源領域的方方面面,這為下一步制定相關政策指明了方向。相關政策制定需進行頂層設計、全局性謀劃、要能頂天立地,順應綠色低碳國際潮流,符合當地基本情況,因地制宜:
(1)加強頂層設計:以“雙碳”為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中國農村產業結構、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加快向綠色化、可持續發展方式的轉變;
(2)融合當地實際: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加快鄉村能源供給改革和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的推進。要兼顧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做到“在農民經濟條件可承受、農村生態環境在改善”的前提下做成“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逐漸顯現,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將助力全球氣候治理,也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了全新動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雙碳”目標為其提供重要戰略契機,將促進農村能源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逐步構建人與自然共生的農村發展新格局,助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